一八零章:又是一年
一晃眼,已经到了中平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六年,自从三月自己被任命到平襄抵抗韩遂叛军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多月了,金城郡经过六个多月的经营已经是一个大郡,如今仙恋阁遍布大汉各郡,连一些重要的县城也被安置了仙恋阁,情报人员经过训练被分布在各地,十三州内皆有贾荣的情报系统,只要稍微一些风吹草动,这些消息就会很快的传到贾荣的手中。<.. ..>
这段时间,贾诩与自己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通过贾诩之口了解到了很多董卓军的最新动向,对自己扣留华雄郭汜还有三千兵马一事,董卓也没有再派人讨要,据说董卓这事挺愤怒的呢,这是**裸的挖老上司的墙角,不过而如今贾荣的实力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可以任人拿捏的主儿了,为了继续和贾荣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件事董卓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麾下从来没有过华雄郭汜这两个人,董卓的心里还是希望华雄郭汜能够回来的。
渐渐的,贾荣已经从风口浪尖淡了下去,不是当初那个将雒阳闹的满城风雨的贾志远了,与汉帝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主要是因为有着苏双这个中间人在一直努力着呢,汉帝通过仙恋阁已经赚取了大约三十万贯钱,汉帝想到苏双都是满脸欢笑的,期间张让也是不断的为贾荣说着好话,贾荣在汉帝的心中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违逆的北地郡太守,蜕变成了大汉的忠臣良将。
金城郡是发展起来了,可是贾荣却越来越忙,各地的情报整理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与贾诩的书信中,贾荣间接的表达了希望贾诩能够回到金城的想法,贾诩对此也没表示反对,而今的西凉军已经非以往可比,贾诩留在董卓军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贾诩也有着考验贾荣的想法,若是贾荣一着不慎战死沙场,那么贾诩就zì yóu了,历史上的贾诩可不是那种从一而终的人物。
现在贾荣的实力已经可以登上台面了,也有了自己的势力,贾诩回到金城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张昭在贾荣和张立的努力下,留在了金城郡,兄弟二人共同打理着金城郡的内政,世家有着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说法,可是张家的现状并不是很好,要不然也不会因为陶谦而迁走,张昭不愧内政人才的称号,在军事谋略大局方面或许略有不足,治理内政却是信手拈来,反正很多在贾荣看起来很难处理的问题在张昭手里就能被轻而易举的解决,金城郡在张昭的处理下更是呈现出蒸蒸rì上的态势。
张昭在贾荣处理和羌人的关系上增加了一些措施,在战乱的时候,羌人必须要支援足够的军队和战马,当贾荣向提起这些的时候,羌人各部的族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现在贾荣在羌人中的威望无人能及。
数代羌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贾荣给予了他们,让他们家家户户都能有房子住有地耕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和汉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在汉境居住的匈奴人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还有金城郡内各种赚钱的机遇,让羌人都能有结余,再也不用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担忧了。
饮水思源,他们也明白这一切都是贾荣带给他们的,他们不敢保证贾荣以后的太守还会这样,但他们对贾荣有着充足的信心,种种的原因导致羌人部落对贾荣命令达到了绝对遵从的地步。
贾荣能感觉到现在的金城郡已经成长起来了,不容许任何人的忽视,城内的百姓变的富足了很多,在保证不挨饿的情况下,还能有不少的余钱,金城郡的商人多了,不仅消费的多了,还需要很多的伙计,这样就为金城郡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北地郡来的百姓基本上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不用太守府的支助也能度过这个冬天,无形间为金城郡节省了一笔很大的开支,从城内百姓的脸上贾荣能感受到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
金城的城墙得到了加固,城墙加高到了五丈,城墙的厚度也有一丈多,城内的粮草粗略估计一下,足够城内军民使用一年有余,这样的一座坚城,只要一心固守,即使十万大军也只能徒呼奈何,何况西凉军的jīng锐不是一般的士兵所能比拟。
韩遂军的动向贾荣也通过自己的手段得知,其实贾荣也知道城内的世家和韩遂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金城郡正处在发展期间,动了这些世家土豪只会起到反方面的作用,而今金城郡已经成长起来,百姓彻底将心放了下来,若是这么长的时间百姓对贾荣还没有信心,只能说贾荣白混了这么久,世家土豪蹦跶不了几天了。
不过世家土豪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他们占据着金城的很多良田,每家每户都有很多的租户和家丁,即使将他们铲除,金城郡会有很大的动荡,处理这些世家,首要的就是先处理好百姓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金城郡的造纸厂虽然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是产纸量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活字印刷的技术更是越来越纯熟,越来越多的书籍被印了出来,诗书礼易包括论语已经在金城郡官吏军队将领之间普及,金城郡书籍很多的事情被贾荣通过自己的渠道传了出去,很多的学子不远赶到金城郡,只为能得到知识,即使世家再花言巧语,贾荣给予天下人的却是知识,这是世家也没有的魄力,天下的言论在书籍的影响下倒向了贾荣这边,毕竟贾荣做的是为整个天下考虑的,能与这样的胸襟相比拟的历史人物屈指可数。
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贾荣给予了最大的照顾,书籍只收了成本费,而且在城内的食宿费用得到了很大的优惠,贾荣不想从书籍上赚到什么钱,要的只是和这些学子结个善缘,这些人以后就是金城郡的人才库,不管怎么说,提供书籍这样的帮助在这个时代不亚于知遇之恩,不少的学子得到太守府的征聘之后,立即就答应了,极大的充实了西凉军的人才。
贾荣的活字印刷将世家在民间的影响力无形中降低了很多,平明百姓看重的是世家的知识,不想成为世人眼中的愚民,想要通过知识入围朝堂,贾荣解决了书籍的问题就相当于给了很多人希望。
有了书籍,学校创办起来方便了很多,贾荣需要的不是那些满嘴之乎者也长篇大论的儒生,而是能够真正治民的人才,学生的课本也需要谨慎的选择。
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各地求学被留下的士子,贾荣给他们提供书籍,他们则是负责教导人才,这些学子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的有志青年,明白一名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读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听了贾荣的大致规划之后,就答应了,同时也为对贾荣的行径感到深深的敬佩。
贾荣这样做赢得了无数士子的心,却也彻底的得罪了世家,汉帝的耳边从来没有断过关于贾荣的坏话,不过汉帝正沉浸在赚钱的兴趣中呢,也不想动贾荣这个下金蛋的母鸡。
贾荣已经数不清自己拥有了多少金钱,这些数字说出去恐怕会引得天下惊慌,贾荣也明白这些钱在那些真正的大世家眼中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大汉的商人多如牛毛。
士兵的选拔开始了,选拔的规则完全是按照以前西凉军的制度,但凡是武艺不合格马术不行又不懂得配合的士兵被直接刷下,他们的忠诚度或许很高,但西凉军不要的不仅是忠诚,更需要jīng锐的士兵,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勇士。
最终两万名士兵经过重重的选拔之后剩下了一万七千人,这个结果让贾荣很吃惊,之前这些士兵的素质他是考察过的,能留下一万五千人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没想到经过这么半个月的时间士兵的能力提升的这么快,看来人的潜力的确是无穷的,只要你善于开发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强压之下,张飞也能成为一个出sè的绣花者。
黯然离开的三千名士兵,贾荣没人分发了军费之后就让他们离开了,临行前贾荣给他们做了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演讲,让这些西凉军第一批退伍的士兵再次斗志昂扬,贾荣让他们回去之后勤学苦练,争取早rì合格吗,等到西凉军征兵的时候会给他们机会的。
大汉的大部分士兵是没有军饷的,除了边郡的常备士兵,境内的士兵都是战时集结,平时各回各家,没有军饷一说,贾荣给西凉军的待遇是边郡常备军军饷的三倍;而且西凉军的伙食那也是没话说,每rì必有肉,这是自从贾荣有钱之后颁布的条令,苦谁也不能苦了士兵。
西凉军俨然成了想当兵的青年向往的地方,仅仅是伙食待遇,足够吸引任何人的眼球,更为主要的是西凉军的统帅是贾荣。
这段时间,贾诩与自己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通过贾诩之口了解到了很多董卓军的最新动向,对自己扣留华雄郭汜还有三千兵马一事,董卓也没有再派人讨要,据说董卓这事挺愤怒的呢,这是**裸的挖老上司的墙角,不过而如今贾荣的实力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可以任人拿捏的主儿了,为了继续和贾荣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件事董卓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麾下从来没有过华雄郭汜这两个人,董卓的心里还是希望华雄郭汜能够回来的。
渐渐的,贾荣已经从风口浪尖淡了下去,不是当初那个将雒阳闹的满城风雨的贾志远了,与汉帝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主要是因为有着苏双这个中间人在一直努力着呢,汉帝通过仙恋阁已经赚取了大约三十万贯钱,汉帝想到苏双都是满脸欢笑的,期间张让也是不断的为贾荣说着好话,贾荣在汉帝的心中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违逆的北地郡太守,蜕变成了大汉的忠臣良将。
金城郡是发展起来了,可是贾荣却越来越忙,各地的情报整理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与贾诩的书信中,贾荣间接的表达了希望贾诩能够回到金城的想法,贾诩对此也没表示反对,而今的西凉军已经非以往可比,贾诩留在董卓军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贾诩也有着考验贾荣的想法,若是贾荣一着不慎战死沙场,那么贾诩就zì yóu了,历史上的贾诩可不是那种从一而终的人物。
现在贾荣的实力已经可以登上台面了,也有了自己的势力,贾诩回到金城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张昭在贾荣和张立的努力下,留在了金城郡,兄弟二人共同打理着金城郡的内政,世家有着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说法,可是张家的现状并不是很好,要不然也不会因为陶谦而迁走,张昭不愧内政人才的称号,在军事谋略大局方面或许略有不足,治理内政却是信手拈来,反正很多在贾荣看起来很难处理的问题在张昭手里就能被轻而易举的解决,金城郡在张昭的处理下更是呈现出蒸蒸rì上的态势。
张昭在贾荣处理和羌人的关系上增加了一些措施,在战乱的时候,羌人必须要支援足够的军队和战马,当贾荣向提起这些的时候,羌人各部的族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现在贾荣在羌人中的威望无人能及。
数代羌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贾荣给予了他们,让他们家家户户都能有房子住有地耕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和汉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在汉境居住的匈奴人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还有金城郡内各种赚钱的机遇,让羌人都能有结余,再也不用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担忧了。
饮水思源,他们也明白这一切都是贾荣带给他们的,他们不敢保证贾荣以后的太守还会这样,但他们对贾荣有着充足的信心,种种的原因导致羌人部落对贾荣命令达到了绝对遵从的地步。
贾荣能感觉到现在的金城郡已经成长起来了,不容许任何人的忽视,城内的百姓变的富足了很多,在保证不挨饿的情况下,还能有不少的余钱,金城郡的商人多了,不仅消费的多了,还需要很多的伙计,这样就为金城郡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北地郡来的百姓基本上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不用太守府的支助也能度过这个冬天,无形间为金城郡节省了一笔很大的开支,从城内百姓的脸上贾荣能感受到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
金城的城墙得到了加固,城墙加高到了五丈,城墙的厚度也有一丈多,城内的粮草粗略估计一下,足够城内军民使用一年有余,这样的一座坚城,只要一心固守,即使十万大军也只能徒呼奈何,何况西凉军的jīng锐不是一般的士兵所能比拟。
韩遂军的动向贾荣也通过自己的手段得知,其实贾荣也知道城内的世家和韩遂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金城郡正处在发展期间,动了这些世家土豪只会起到反方面的作用,而今金城郡已经成长起来,百姓彻底将心放了下来,若是这么长的时间百姓对贾荣还没有信心,只能说贾荣白混了这么久,世家土豪蹦跶不了几天了。
不过世家土豪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他们占据着金城的很多良田,每家每户都有很多的租户和家丁,即使将他们铲除,金城郡会有很大的动荡,处理这些世家,首要的就是先处理好百姓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金城郡的造纸厂虽然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是产纸量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活字印刷的技术更是越来越纯熟,越来越多的书籍被印了出来,诗书礼易包括论语已经在金城郡官吏军队将领之间普及,金城郡书籍很多的事情被贾荣通过自己的渠道传了出去,很多的学子不远赶到金城郡,只为能得到知识,即使世家再花言巧语,贾荣给予天下人的却是知识,这是世家也没有的魄力,天下的言论在书籍的影响下倒向了贾荣这边,毕竟贾荣做的是为整个天下考虑的,能与这样的胸襟相比拟的历史人物屈指可数。
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贾荣给予了最大的照顾,书籍只收了成本费,而且在城内的食宿费用得到了很大的优惠,贾荣不想从书籍上赚到什么钱,要的只是和这些学子结个善缘,这些人以后就是金城郡的人才库,不管怎么说,提供书籍这样的帮助在这个时代不亚于知遇之恩,不少的学子得到太守府的征聘之后,立即就答应了,极大的充实了西凉军的人才。
贾荣的活字印刷将世家在民间的影响力无形中降低了很多,平明百姓看重的是世家的知识,不想成为世人眼中的愚民,想要通过知识入围朝堂,贾荣解决了书籍的问题就相当于给了很多人希望。
有了书籍,学校创办起来方便了很多,贾荣需要的不是那些满嘴之乎者也长篇大论的儒生,而是能够真正治民的人才,学生的课本也需要谨慎的选择。
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各地求学被留下的士子,贾荣给他们提供书籍,他们则是负责教导人才,这些学子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的有志青年,明白一名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读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听了贾荣的大致规划之后,就答应了,同时也为对贾荣的行径感到深深的敬佩。
贾荣这样做赢得了无数士子的心,却也彻底的得罪了世家,汉帝的耳边从来没有断过关于贾荣的坏话,不过汉帝正沉浸在赚钱的兴趣中呢,也不想动贾荣这个下金蛋的母鸡。
贾荣已经数不清自己拥有了多少金钱,这些数字说出去恐怕会引得天下惊慌,贾荣也明白这些钱在那些真正的大世家眼中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大汉的商人多如牛毛。
士兵的选拔开始了,选拔的规则完全是按照以前西凉军的制度,但凡是武艺不合格马术不行又不懂得配合的士兵被直接刷下,他们的忠诚度或许很高,但西凉军不要的不仅是忠诚,更需要jīng锐的士兵,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勇士。
最终两万名士兵经过重重的选拔之后剩下了一万七千人,这个结果让贾荣很吃惊,之前这些士兵的素质他是考察过的,能留下一万五千人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没想到经过这么半个月的时间士兵的能力提升的这么快,看来人的潜力的确是无穷的,只要你善于开发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强压之下,张飞也能成为一个出sè的绣花者。
黯然离开的三千名士兵,贾荣没人分发了军费之后就让他们离开了,临行前贾荣给他们做了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演讲,让这些西凉军第一批退伍的士兵再次斗志昂扬,贾荣让他们回去之后勤学苦练,争取早rì合格吗,等到西凉军征兵的时候会给他们机会的。
大汉的大部分士兵是没有军饷的,除了边郡的常备士兵,境内的士兵都是战时集结,平时各回各家,没有军饷一说,贾荣给西凉军的待遇是边郡常备军军饷的三倍;而且西凉军的伙食那也是没话说,每rì必有肉,这是自从贾荣有钱之后颁布的条令,苦谁也不能苦了士兵。
西凉军俨然成了想当兵的青年向往的地方,仅仅是伙食待遇,足够吸引任何人的眼球,更为主要的是西凉军的统帅是贾荣。